建材减碳走向深入 亟需生产和消费两端发力
第三大碳排放行业减排任重道远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建材生产国和消费国,建材行业也一直是工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是我国碳减排任务最重的行业之一。
水泥是建材行业的主要产品,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水泥行业碳排放总量约13.45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左右,是仅次于电力行业(40%)和钢铁行业(14%)的第三大碳排放行业。水泥产品的高碳属性,使其成为工业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
8月22日,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天津市硅酸盐学会、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京联合发布三份报告,分别从低碳生产标准制定、水泥产品降碳、建材绿色采购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资料图】
加快编制标准推动“低碳水泥”
“国家‘双碳’战略实施以来,因总体需求降低以及错峰生产、能效提升等政策措施的驱动,水泥行业减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表示。但他同时坦言,水泥是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大宗建筑材料,而且减排难度大,行业减碳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天津市硅酸盐学会、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体系研究》(简称《标准体系报告》)建议,应加快编制原燃料替代、节能降碳、低碳水泥和碳捕集与利用四方面的技术与装备标准。
全国图形符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原研究员张亮表示,减碳是当前大环境下各国的一致需求。标准建设,包括水泥行业的标准,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考虑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标准在开始制定之初就要有这种意识,在减碳相关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要充分吸纳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高质量的国家标准。
《标准体系报告》从水泥生产端出发,参照工业与信息化部今年4月发布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梳理了现有标准和支撑政策,提出了“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除已有和在编的标准外,报告建议新编12项标准,为水泥生产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提供更完整的“工具包”。此外,结合水泥企业试点碳交易市场的情况,研究还提出了水泥行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标准体系框架及核心标准清单,包括水泥生产碳排放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标准,在水泥行业进入碳市场时将有助于提升数据的可信度。
《标准体系报告》提出,“低碳水泥”的概念和评价指标将随着水泥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水泥碳排放量化指标有助于从消费端辨别和使用低碳水泥和低碳混凝土。因此,报告为定义“低碳水泥”提出了量化指标建议,认为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于今年3月发布的《低碳产品评价技术规范:通用硅酸盐水泥》(征求意见稿)中的1级限额指标可作为现阶段低碳水泥产品标准。
混凝土减碳,向上驱动水泥生产端
水泥行业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需要降低水泥生产单位碳排放量,更重要的是从水泥的应用端出发,向上驱动水泥生产端减量生产。
混凝土是水泥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据中国水泥网水泥研究院预测,未来,混凝土需求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到2030年,混凝土产量将从2022年的约33亿立方米降至24亿立方米,碳排放量与2022年相比,将减少两成。到2060年,混凝土的产量预计进一步降至16亿立方米,碳排放量将减少近一半。
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联合发布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减碳路径与策略研究》(简称《混凝土减碳报告》)认为,混凝土需求总量下降带来的减排效应与材料高效利用是水泥应用端的两大有效减碳路径。
“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与结构创新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性能优势,降低混凝土的总体用量。同时,通过混凝土的骨料优化设计与掺合料粉体技术,将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即水泥熟料用量)降下来,这是目前混凝土应用端降低碳排放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周永祥强调。
《混凝土减碳报告》在材料高效利用方面强调应注重四项技术,分别是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延长混凝土使用寿命、提高混凝土制品二氧化碳固碳能力和扩大低碳水泥应用。该报告建议,应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生产端矿物掺合料的使用比例,扩大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在非主体结构中的使用,扩大再生骨料使用范围。推广其在道路工程、土方平衡、林业用土及烧结制品等场景大量利用;原材料替代、再生混凝土使用要求应纳入“低碳混凝土”评价体系,需在混凝土生产碳排放计算和评价方法中予以明确,以鼓励和推进相关碳减排技术的应用。此外,报告认为不应片面追求混凝土的高性能化,应根据混凝土不同应用场景提出混凝土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新要求。
完善绿色采购政策,支持混凝土低碳化
水泥行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不仅需要水泥生产端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降低水泥熟料隐含碳和生产能耗,还需要从需求端出发,通过完善混凝土绿色采购政策来支持混凝土的低碳化,促进低碳水泥的生产及应用,从而实现水泥行业整个产业链的脱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刘敬疆介绍,尽管国际上也有关于绿色建材的相关表述,美国欧盟有绿色建筑,其他国家也有建筑上的绿色的要求,但最准确、完整的绿色建材概念是由中国第一个提出来的。2013年住建部、工信部明确提出了建材的绿色化,即绿色建材。随着工作的深入,未来将不断细化指标要求,把碳约束纳入我们国家绿色化推进的制度。
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绿色建材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48个城市。然而,水泥尚未被纳入试点城市的政府采购需求文件,而混凝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原材料水泥的隐含碳。如果不对水泥做绿色建材相关方面的要求,混凝土减碳潜力十分有限。
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联合发布的《绿色建材政府采购政策建议》(简称《绿色采购建议》)在分析南京、杭州、绍兴、湖州、青岛、佛山等第一批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6个试点城市的实施情况基础上,建议在绿色建材评价体系中加入材料的低碳属性指标,将水泥纳入到政府采购需求。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蒋荃表示,碳交易、绿色金融将会给低碳产品带来机遇。绿色建材增加了减碳的维度,减碳量通过交易,可以给低碳产品赋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
“目前的水泥价格较低,并未包含碳交易价格。较低的水泥价格,不利于水泥的节约化使用,也不利于替代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周永祥坦言。他建议,要尽快将水泥的外部环境成本纳入水泥价格体系,目前要加快实现水泥行业的碳交易,使得水泥的市场价格体现出必要的、真实的碳交易价格。
《绿色采购建议》认为,在水泥行业建立碳标签使碳排放来源更加透明化,有利于加速行业上下游企业的整体减排。对水泥企业而言,通过碳标签可以清晰了解水泥碳排放足迹,直观地获知水泥的碳排放量信息,从而引导下游企业的市场购买行为,带动建材行业低碳转型。报告建议,尽早建立水泥产品碳标签制度,完善绿色建材混凝土碳排放评价标准体系。碳标签制度应分四个步骤建设完善,即“确定产品碳排放基准线”、“建立碳基准评价标签”、“披露碳得分标签”和“建立产品碳中和水平标签”。
标签:
第三大碳排放行业减排任重道远
【独家|小米汽车进入生产阶段:开始急招大量工人五大操作工种缺口达百
IT之家8月23日消息,RISC-V架构开源、精简、可扩展性强,而2022年全球
当地时间23日晚间,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库尔斯克州,参加库尔斯克战役胜
1、火影之穿成宇智波斑发给你了。相信通过火影之穿成宇智波斑这篇文章
原平市气象台2023年08月23日20时12分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预警区域:
【外交部:不希望2023年8月24日成为海洋环境的灾难日】汪文斌表示,关
,你们好,今天0471房产来聊聊一篇宝宝:感统训练,宝宝:感统训练简述
[ 相关新闻 ]